病有所醫,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
社會保障,民生之依。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傾力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業有所就、住有所居。在一項項關愛困難群體政策的出臺中,在一件件為民辦實事項目的落實中,不僅讓廣大群眾感受并分享著改革發展成果,也讓福清在建設征程上闊步前進。
病有所醫,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
在黃先生心中,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就是他的“救命稻草”。黃先生的兒子因患先天性心臟病,花費了大筆的醫藥費。2007年10月,我市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他立即給兒子投了保。從此,這個家庭的負擔得到了減輕。僅2011年,在報銷了58039元達到了當年住院補償封頂線后,根據2010年我市設立的重大疾病住院補充補償基金,還領取了97285元補充補償金。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把游離在城鎮職工和農民之外的居民納入醫保范圍,有效解決了“看病貴、看病難”問題。農村居民亦如此,自2006年實行新農合試點以來,我市農民醫療保障從無到有,且覆蓋面逐年擴大。如今,我市已建立起了全部覆蓋人群的的醫療保障體系。目前,全市參加新農合的農民達到102.4萬人,參合率為99.9%,新農合基金累計為參合農民報銷醫藥費超過53651.88萬元,人均補償由1122.36元上升到2310.77元。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83157人,累計報銷醫藥費6941.53萬元。
有了保障體系,還需有健全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建設的投入,已建成較為完善的市、鎮、村居三級醫療服務網絡體系。全市設有各類醫療機構共680多家,其中,村衛生所410家、衛生室92家。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不出社區、不出鄉村,就能看好常見病、多發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免費為城鄉居民提供免疫接種、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等服務。這項“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保障措施,有力促進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衡化。同時,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減輕了群眾醫療費用。
如今,在我市黃金地段,占地150畝的福清醫院新院按照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規模建設,占地約53畝的市婦幼保健院按照三級乙等專科醫院規模也在緊張建設中。
住有所居,圓困難群眾安居夢
2010年8月,龍山街道困難戶陳忠開通過申請、搖號,他選中了位于音西街道瑤峰村福業小區1號樓218室的經濟適用房,面積68.36平方米。他說,“沒想到像我這樣的貧困戶還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
居者有其屋,是群眾最樸實的愿望與追求。然而,不少低收入家庭、困難群體卻難圓此夢。如何為困難群眾圓夢,成為市委、市政府最大的牽掛。2008年,我市開始啟動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力度逐年加大,至去年,我市共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3991套共20.8萬平方米,僅2011年,我市就投入9100萬元,新建保障房面積2.9萬平方米,完成新增廉租房60套、公共租賃房650套的年度保障房建設任務。今年還將完成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3萬平方米,建成廉租房60套、公共租賃房565套。其中,去年9月開工的福政大道拆遷安置區375套保障房也將于年內完成。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設如火如荼,保障房覆蓋對象也逐步擴大至城區年收入3萬元以下家庭。
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種渠道實現城市低收入無房家庭申請廉租住房實物配租,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申請經濟適用住房,外來務工人員申請公共租賃住房……翻開我市保障房建設規劃,這種“多渠道、分層次、全覆蓋”的保障體系建設,將促使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實現跨越發展。“住有所居”的夢想不再遙遠。
業有所就,鞏固民生之本
促進就業創業,是最大的致富工程,事關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大局。2006年,我市啟動“陽光培訓”工程,開辦實用日語、實用英語、電子電器、服裝制作與營銷、酒店服務與管理、家政服務等就業培訓班。
因缺乏一技之長和就業信息一直未能就業的30多歲的小林報名參加免費技能培訓,當年9月結業后直接到公司上班,實現就業。在我市,像小林一樣沒有能力自主就業的勞力為數不少。為此,我市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堅持技能培訓、就業服務、政策扶持并重,從“陽光培訓”到“設施農業項目培訓”,再到整合教育資源,以培養勞動力市場急需緊缺的人才的職業技能培訓,千方百計提高“零就業”家庭、被征地人員、“4050”人員、城鎮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復員退伍軍人以及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或再就業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我市還探索出亦工亦農的用工模式,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業。據不完全統計,僅2009年至2011年,就新增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8655人。
結合我市實際,市勞動部門還鼓勵掌握一定技能、積累一定資金的農民就近就地自主創業,堅持創業培訓與小額擔保貸款有機結合,有序引導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學會農業產業化經營,從而帶動千家萬戶創業,吸收農村勞動力。據了解,從去年到今年7月,全市共發放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60筆2124萬,直接帶動1100多人實現就業。
我市還在鎮街設立勞動保障服務所,建立市、鎮街、村三級信息網絡服務平臺,為城鄉居民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服務和崗位信息;聯合移動公司打造網上服務平臺,建立集求職登記、企業招聘、政策咨詢、政務公開為一體的勞動就業服務網站,并通過手機短信發布最新的就業優惠政策和空崗信息,使廣大求職者足不出戶在家上網就可以找到滿意自己的工作。同時,通過舉辦各類招聘會,搭建用工平臺。由于措施有效,僅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4萬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2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1 %,控制在福州市下達的指標2%以內。新增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519人,勞務派遣就業1680人。
業有所就的同時也需要勞有所得。為了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我市認真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加強勞動執法,深入開展和諧企業創建活動,做好勞動關系三方協調、工資集體協商和防止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工作,依法維護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市勞動部門聯合建設、公安、工會等部門,先后開展了以“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規范勞動用工,查處非法職業介紹”為主題的專項檢查和企業勞動用工情況綜合執法大檢查活動,并加強日常巡視監察和舉報專查。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受理舉報勞動違法案件197件,辦結189件,按時結案率達96%,為2695名務工人員追發拖欠工資4758.35萬元,督促用人單位補簽勞動合同0.6萬份,督促86家登記、征繳社會保險費964份。
老有所養,安度晚年不再是奢望
俗話說“麥怕胎里旱,人怕老了窮”。 “老有所養”是每一個農民朋友都非常關心和期待的問題。以前只有國家工作人員晚年才有退休金,但是,去年7月,我市納入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國家試點縣,全面實施“居民保”制度,建設覆蓋全市的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朋友也有退休金了,使農民“老有所養”、“安度晚年”不再是奢望。2011年,共有參保人數64.25萬人,參保率達到96%。我市投入3770萬元,用于補貼農民參保和發放基礎養老金。
在首發式上,高山鎮前王村今年65歲的王良春老人揮著剛領到的養老金儲蓄卡,高興地和老伙伴們說:“感謝黨的好政策,今后我們的晚年生活有保障了!”去年,我市共有13.05萬符合發放基礎養老金的60周歲以上居民,與王良春老人一樣拿到了養老金。據統計,去年共發放金額近42857155元,發放率達99.72%。
在步行街居家養老中心,今年80歲的老翁和同齡朋友們高興地在一起唱唱歌、打打牌,與原來在家相比,生活變得更有滋味了。
目前,我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5.7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2.26%。我市從2010年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以來,已經在宏路、玉屏、陽下、漁溪等鎮街建有16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已有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將無法滿足各社區老年人養老需求。因此,為積極應對我市人口老齡化,今年年底前,我市將新開展2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建設,力爭實現社區居家養老的全覆蓋,讓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居家養老服務。
如今,就業、醫療、安居、養老這四大關乎民生、與百姓利益最為密切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都落到了實處,并將繼續充實提高,市民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貼心、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