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活用成都經驗 探索產村相融南充路徑
“地平村、瓦窯村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很成功,怎么學?南充要有自己的‘打法’!”
9月10日,由南充市四大班子領導帶隊的黨政代表團赴成都學習考察。成都傳化公路港、東區音樂廣場、瑞迪機械、漢能光伏、成都規劃館等考察學習點,讓團員們興奮、感嘆、思考、議論。不過,在代表團中激起最大反響的,是一個個新村建設考察點。
成都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可以借鑒
雙流縣興隆鎮瓦窯村開全國先河,率先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改革試點,同時豐富完善農村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初步構建了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群眾自治機制,古老的土地上釋放出巨大的活力。
代表團成員仔細聽,認真記,并不時向當地負責人提出疑問。
“成都是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可以先行先試,像瓦窯村的土地改革辦法我們就很難照搬。”南充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鄒平說。
成都在改革中一些突破性的具體做法學不了,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卻可以借鑒。
南充市委書記劉宏建認為,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南充市要以推進農業農村綜合示范區和新農村綜合體示范點建設為重要抓手,抓住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的歷史機遇,努力探索產村相融的南充路徑。
鄒平的“學習心得”是,像成都的新村建設一樣,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則,首先高起點、高水平搞好新村規劃;新村建設要突出地域特色,注意保留文化和地域符號,拒絕千村一面;產業優先,培育支撐新村的產業,讓農民既住上好房子,也過上好日子。
比如,對經濟欠發達的南充來說,新村建設的資金籌措是一大難題。如何破題?“我們可以學習成都,打捆涉農項目和資金,攥指成拳,做好公共服務和配套。”鄒平說。
抓住建農業產業園的機遇
南充目前正依托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機遇,大力引進業主和企業,依靠民間資本建設新農村。目前,南充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內,已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園180個,帶動3萬戶農戶進入園區發展產業,入園農戶年均收入5萬元以上,較入園前增收80%以上。同時南充市規劃啟動9個新農村綜合體示范點,涉及農戶12萬余戶,整合投入涉農資金12.5億元。至2020年,南充市將建成新農村綜合體50個。
樓房錯落有致、平坦水泥路通往各戶、每家門前有小菜地,村里圖書室、衛生室、便民服務中心等一應俱全,既有城市風味,更有田園風格,這就是雙流縣籍田鎮地平村。
對新農村和新農村綜合體的建設,南部縣委書記何修禮有自己的 “想法”——先產業后新村。他說,南部130多萬人口中,有50萬勞務大軍,有些外出務工農民修的新房常年無人居住,造成極大浪費。為此,他主張先發展產業——依托縣內的年產25萬高密度纖維板的中鹽銀港和多家絲紡企業,大力發展速豐林和栽桑養蠶。目前,該縣已經發展速豐林45萬畝、栽植桑樹30多萬畝。“產業發展起來了,農民錢袋子鼓起來了,新農村及新農村綜合體就水到渠成。”
考察學習結束,市委書記劉宏建、市長向東都有一個共同感受:緊緊扭住“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這個牛鼻子,以項目推動為抓手,持之以恒,招大引強,不斷做強產業、做大城市,為“三農”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