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爭流正當時 服務大局譜新篇
歲月流金,工運爭輝。
近兩年來,全市各級工會組織緊緊圍繞“四個襄陽”建設大局,在黨政所急上做文章,在職工所需上下工夫,在工會所能上創特色,譜寫出一曲曲創新實踐的豪邁樂章:
——工會經審工作創造新經驗。以縣級工會經費審查監督工作為重點,探索了工會經審工作規范化建設新路子,受到全總、省總的充分肯定,在連續7年榮獲全省工會經審工作規范化建設考核一等獎的基礎上,迎來了全國縣級工會經審工作經驗交流會在我市召開;
——企業班組建設呈現新亮點。總結、選樹、宣傳了“婁先義班組”等一批“創新型”班組,形成了工會服務經濟建設的新亮點,2011年,我市班組建設經驗在全國交流發言;
——困難職工幫扶彰顯新作為。強化探索實踐,實現了由節假日集中幫扶向全年常態化幫扶轉變、由單一幫扶向全方位幫扶維權轉變、由“輸血幫扶”向“造血幫扶”轉變,市總工會榮獲2011年度“全國工會幫扶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工會財務管理取得新成果。加強工會財務會計管理規范化建設,受到全總、省總的充分肯定,市總工會榮獲2011年度“全國工會財務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工會協理員管理實現新突破。我市“工會協理員參公管理工作機制”榮獲2011年度全國工會基層組織建設創新成果獎;
——工會組織建設打造新品牌。探索的黨工共建經驗在全省創先爭優暨黨工共建會上交流,開發區工會建設成為全省標桿和名片,市總工會連續五年榮獲全省工會組建工作一等獎;
……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近兩年來,市總工會先后有11項工作分別在全國或省有關會議上交流,獲得48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20項市級榮譽稱號,唱響了“咱們工人有力量、咱們工會有作為”的主旋律,展示了工會組織服務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新形象。
圍繞發展第一要務,打造“有為型”工會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工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市各級工會緊緊圍繞建設“兩個中心”和“四個襄陽”這一主題,創新活動載體,豐富活動內容,組織動員廣大職工立足本職崗位,創先爭優,建功立業。
以創建“工人先鋒號”為抓手,搭建新時期勞動競賽新平臺。緊緊圍繞“四個襄陽”建設,堅持哪里有生產建設、哪里有重點工程,哪里就有勞動競賽,哪里就有“工人先鋒號”的旗幟,廣泛開展“奮戰‘十二五’、建功在襄陽”主題勞動競賽活動,全市418家企業組織技術比賽1021項(次),參與職工15萬人(次),創造經濟效益1.3億元,涌現出116個國家、省和市級“工人先鋒號”,有力地促進了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以建設“五型班組”為抓手,搭建群眾性職工技術創新平臺。把企業班組建設作為工會服務中心工作的重要載體,通過強化組織領導推動、健全機制促動、創建“五型班組”驅動,進一步調動了職工立足崗位作貢獻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發展的源動力。一批“學習型”、“創新型”、“效益型”、“和諧型”、“安全型”班組相繼涌現,以市城郊供電公司運維工區班長婁先義命名的“婁先義班組”,先后獲得8項國家專利和“全國質量信得過班組”、“全國電力行業優秀QC小組”等多項榮譽,成為我市建設“創新型”班組的標桿。
以培育先進典型為抓手,搭建職工創先爭優平臺。廣泛開展“學勞模、趕先進、比奉獻”活動,大力宣傳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和優秀品質,營造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激發了廣大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近兩年來,全市共選樹2個全國和4個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2個省五一勞動獎狀、100名市勞動模范、50名襄陽“五一”勞動獎章先進個人和單位。
圍繞社會管理創新,打造“維護型”工會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勞動關系日漸紛繁復雜,侵權現象時有發生。為了切實維護職工的利益,各級工會強化源頭維護,搭建維權平臺,推動企業構建“協商共謀、機制共建、效益共創、利益共享”的和諧勞動關系,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搭建工資集體協商平臺,在維護職工經濟利益上實現新突破。以推動企業解決職工普遍關注的收入分配問題為重點,深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要約行動月”和“百日會戰”活動,完善定期向黨委匯報、政府聯席會議、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會議、職工維權協調會議等制度,形成了企業和職工“雙贏”的局面。去年,全市共簽訂集體合同3489份,覆蓋企業7784家,建制率81%;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3368份,覆蓋企業7583家,建制率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搭建職工民主管理平臺,在維護職工政治權益上實現新突破。在建立健全基層民主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企事業單位職工說事、代表議事和行政復事“三位一體”職工民主管理制度,鞏固了基層職代會制度,豐富了職工民主管理形式。培植總結推廣了以“主席問、職工談、工會議、企業辦、代表評”為主要內容的“五步工作法”,推動企業建立健全職代會制度,讓職工有了更多發言權,實現了“職工不舉手、決策不出臺”,發揮了工會作為黨聯系職工的橋梁紐帶作用和協調穩定勞動關系的主體作用。全市企業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建制率達到85%以上,市總工會和3家企業榮獲“全省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搭建勞動爭議調處平臺,在維權維穩上實現新突破。在地方總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設立“勞動爭議仲裁工會派出庭”,為職工提供法律服務,并總結推廣了襄州區“防調結合解糾紛、維權維穩促和諧”的經驗。2011年,全市各地方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共調處勞動爭議106件,涉及職工114人,涉案金額262萬元。市縣兩級工會抓住社會影響大的侵權案件,聯手開展集中維權行動,協調處理了19起侵權個案,清欠工資或索賠傷殘撫恤金、賠償金共 73萬元,我市農民工“流動維權”的經驗在《工人日報》上刊載。同時,市、縣兩級工會與有關部門聯合,建立了勞動爭議信息通報機制、勞動爭議預防化解機制、勞動爭議訴調對接機制、協調勞動關系監督保障機制和協調勞動關系聯席會議機制,較好地發揮了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第一道防線”作用。
圍繞組織凝聚職工,打造“活力型”工會
隨著企業改制的深化,大批體制內工會會員向社區和私營企業流動,部分職工沒有組織到工會中來。為此,各級工會大力推進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突出重點抓組建,基層工會組織基本實現全覆蓋。把推進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作為服務基層工會建設、增強基層工會活力的重中之重,以非公企業組建工會為重點,以職工100人以上企業工會組織全覆蓋為目標,大力開展“雙措并舉、二次覆蓋”活動、“廣普查、深組建、全覆蓋”活動和工會組建“百日會戰”活動,建立了與社區網格化管理相銜接的小三級工會組織網絡,探索了組織統籌建立、干部統籌配備、制度統籌完善、陣地統籌建設、活動統籌開展的“五個統籌”經驗。全市基層工會組織達到9777個,工會會員111萬人,全市103個鄉鎮(街道)全部建立了工會組織,323個社區、1788個村建立了工會。
突破弱點抓組建,開發區工會組織實現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建立國家級開發區總工會,市編委明確其機構和編制,總工會主席由開發區領導班子副職兼任,常務副主席按副縣級高配,同時配備了3名副主席和4名工會工作人員。目前,全市12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均建立了工會組織,工會主席均由同級黨委領導班子成員擔任,并配備13名專職工會干部。開發區內企業建會率和職工入會率分別達84.9%、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掃除盲點抓組建,勞務派遣單位、農合組織和服務業工會組織實現廣覆蓋。與有關部門聯合部署、聯合推進、聯合督辦、聯合考核,拓展了工會組建領域。全市建立工會組織的勞務派遣單位、農合組織和商貿餐飲服務業分別達到22家、420家、1702家,組建率分別為100%、67%和88%。
圍繞保障改善民生,打造“服務型”工會
幫扶救助是工會組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項長期任務。近年來,全市各級工會深入實施送溫暖和再就業工程,堅持把為職工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作為密切黨與職工群眾血肉聯系的根本途徑,取得了明顯成效。
健全幫扶網絡,促進幫扶工作常態化。在全市各級工會組織的努力下,幫扶救助長效機制逐步完善,通過整合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勞動爭議調解中心、職工法律援助中心、農民工維權服務中心,打造成“四位一體”的幫扶維權中心,并向鄉鎮(街道)和基層延伸,形成了四級幫扶維權組織體系,為職工提供一站式服務。各級工會堅持內聚優勢、外借資源,不斷拓展工會社會化幫扶的途徑和領域,共籌措送溫暖資金1217.2萬元,幫扶困難職工18198人次。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大力支持送溫暖活動,親自帶領工會同志訪貧問苦,使困難職工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各級工會廣泛開展“工友光明行”活動、“大病救助”活動和“金秋助學”活動,對8065名患眼疾職工進行免費篩查并免費手術898人,為215名患有重大疾病的困難職工提供了人均2000元的救助,向1120名困難職工子女發放助學金137.5萬元。
拓展服務內容,促進職工就業再就業。為從根本上引導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各級工會不僅盡量解決困難職工的燃眉之急,而且在提高職工自身素質和就業能力上下工夫,積極配合政府健全完善了再就業培訓、免費職業介紹、崗位就業、跟蹤服務的工作體系。近兩年來,利用工會教育陣地,免費培訓月嫂、保育員、育嬰師2650人次,并協調安置到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就業,打造了“襄陽月嫂”等一批勞務品牌;與人社部門聯合舉辦就業招聘會,宣傳法律法規和政策,發布就業信息1.9萬條,共舉辦就業招聘會43次,有2.3萬名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困難職工參加招聘;與人社、農業等部門聯合建立了36個農民工培訓基地,開展就業培訓和創業指導,培訓了一批農民工,增強了其就業再就業能力。
圍繞提升整體素質,打造“學習型”工會
事業召喚人才,時勢造就人才。面對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各級工會順勢而為,緊扣市委關于打造“三支團隊”的決策部署,結合工會實際,著力打造職工團隊和工會干部團隊。
打造勇于創新、建功立業的職工團隊。以“創建學習型組織、爭當知識型職工”為目標,大力開展職工讀書系列活動、核心價值教育系列活動、職業道德建設系列活動和職工文化建設系列活動,建成職工書屋120個,選樹學習型組織30個、知識型職工50人。同時,把提升職工隊伍素質與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工程結合起來,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廣泛開展“小發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活動,催生了一批“技術創新成果”,推廣了一批先進操作法,一批普通工人被鍛造成為“金牌工人”、“能工巧匠”、“首席員工”,成為企業的頂梁柱、香餑餑。
打造勇于擔當、創新實干的工會干部團隊。以“全國爭先進、全省爭一流”為目標,大力開展“衛冕晉位”和“爭當標兵”活動,引導工會干部牢固樹立擔當意識、實干意識、創新意識和卓越意識,形成了“主動作為謀發展、創新思路求突破、放開手腳干事業、爭先進位促跨越”的良好局面,打造了一批在全省和全國有影響的新品牌、新經驗和新典型。
在“十二五”征程中,我們堅信,全市各級工會組織和廣大干部必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團結帶領全市職工,在推進襄陽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以實際行動為“兩個中心”和“四個襄陽”建設增光添彩,用干事創業的號角奏響新時代的最強音!